最近翻阅资料,注意到“一二·九”运动是在敌强我弱、危机四伏、困难重重、情况复杂的条件下发动起来的。而当时最早发表《十月宣言》即《抗日救国宣言》的是燕京大学。
其时,历来处于学生运动排头兵的北京大学,因为地下党内出了投靠戴笠并当了军统特务行动组组长、先后杀害共产党员两千余名的叛徒谷正文,其进步组织被破坏。北平其他学校也不比北京大学的情况好多少,因而很难发动起抗日救亡的活动。而燕京大学由于是美国人办的大学,国民党、日寇不敢进入,又由于日美矛盾,学校当局也支持师生的抗日活动,更由于一批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学生选入了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掌握了领导权,因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的条件更成熟一些。
1935年9月底、10月初,由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代表中共中央起草的《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通过不同途径传到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手中。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领导骨干黄华、张兆林、陈翰伯等立即通过曾任燕京大学新闻系客座教授的斯诺和国际新闻名记者史沫特莱给“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总领导人宋庆龄写了一封请求指点“如何办”的信。宋庆龄回信指出:“你们要有所表示,你们要行动起来!”
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也多次组织燕大同学讨论“怎么办?”。最后在1935年10月22日统一了认识,学生自治会拟定了《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宣言起草人是1930年参加“社联”的燕大研究生高名凯。燕京大学自治会认为《宣言》独家发表、势单力薄。于是又派人走遍北平、天津等十余所高校,呼吁联签,这就是11月1日公布的《平津十校学生自治会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一二·九”运动的开始,它是“一二·九运动的第一声冲锋号。
有人说,如果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那么,燕京大学就是“一二·九”运动的策源地。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